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赵萌萌)6月12日E策略平台,全国多地出现大面积高温,四川成都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,重庆、山西、陕西等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,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升至40℃以上。
“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导致热射病患者增加,近4天我已接诊2位出现意识障碍的热射病危重患者。”6月12日,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、颅脑损伤康复科主任何艳斌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,热射病不只发生在室外,室内工作、炒菜、运动过度时也可能患上热射病,建议大家做好预防,出现热射病症状后及时干预。
为保障户外工作者的身体健康E策略平台,相关单位与社会各方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措施。图源 新华社
何艳斌介绍,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,病死率很高,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有关。热射病的高危人群既包括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快递员、外卖员、消防员、军训学生、部队士兵等在户外工作或训练时间较长的人群,也包括车间工人、厨师等在高温、高湿、相对封闭环境内工作的人群。此外,体温调节功能较弱的老年人、婴幼儿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属于热射病的高危人群。
“热射病与普通中暑的主要区别在于热射病患者的核心体温更高,通常会达到40-42摄氏度,而且除了头晕、大量出汗、口渴、恶心等常见中暑症状外,还可能出现皮肤干燥、红疹、肢体肿胀等症状。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在数小时内快速进展为意识障碍、昏迷。严重的热射病会导致多脏器损伤、横纹肌溶解、凝血功能障碍、脓毒血症等,还可导致患者死亡。”何艳斌说。
出现上述热射病症状后应如何干预?何艳斌介绍,热射病患者的现场急救,首要措施是立即将患者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将患者转移到室内、将空调温度开到最低,去除患者衣物后用冷水或冰水给患者降温。目标是在半小时内将患者核心温度降到39摄氏度以下,在一小时之内将患者体温降到38摄氏度以下。“对于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,可使用冰帽保护患者脑功能、预防脑水肿,同时联系急救人员寻求专业救助。”
何艳斌建议,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应了解热射病的自救、互救知识,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;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、控制温湿度;工作时选择透气吸汗的衣物,适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,同时注意观察中暑早期症状,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活动。
盛多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